其实我们嘴上说的爱自己,很多时候只是一种模糊的感觉,而不是清晰的目标。

感觉是:我要过得好,我希望能做自己想做的事情,发挥自己的天赋。

目标是:我想去某个行业,某个岗位,薪资拿多少,和什么样的人建立关系。

如果放到爱自己身上,“感觉”是我希望自己开心一点,我希望不要被人拉下,我希望我想买的东西可以买。

不要停在感觉上。

要去了解自己。比如开心,我做什么事会开心,我能不能记录下来自己每天的情绪波动,然后你可能会找到共性,你吃高热量的食物会开心,早睡会开心,和某人见面会开心,打羽毛球会开心......

当感觉具像化为目标之后,才是“爱自己”真正的开始。

比如吃高热量的食物会开心,但是你一直为了保持身材都在戒碳水。我们会发现生活中本身就存在大量的冲突,但是冲突的情景不是往往不是二选一,而是因为我们在盲选。

现在需求1是高热量的食物让自己开心,需求2是保持身材。

比如心情不好的时候,我不吃碳水,那我能不能吃坚果、蛋糕。为了不长胖,我能不能在每天早上吃,提前充值快乐,而不是在晚上吃。我能不能加大运动,对冲我的热量,而不是命令自己不吃。

再比如有人希望自己第二天活力满满,它也不是一个命令式的早睡。而是要去实验,自己的精力,是和早睡有关,还是和“睡够多少个小时”有关。其实有时候熬夜的习惯是没有必要改的,至少现在没有任何一个研究能证明,熬夜会导致身体不健康。(但是睡不够自己所需的时间会)。

还有睡眠质量,有的人下午喝咖啡、茶叶,晚上就会睡的不好,有人如果睡觉时候拿衣服包住头和眼睛会很有安全感。有人喜欢软床,有人喜欢硬床。

那么如果你找到自己的最佳睡眠组合,比如睡够x个小时,下午两点后不喝咖啡,换上硬床垫+茸茸的被单。可能比你硬逼自己早睡要效果好的多。

如果你足够了解自己,愿意耐心和自己聊聊,我们就会发现生活中很多事情就像堵塞的交通,绕道就好了,不要和自己对着干。

那么问题来了,如何具体化呢?

1.回到主体视角

我在犹豫不决的时候通常会问自己一个问题,如果这件事所有人都不会知道,我还想这样做吗?

只有过有创造性的生活才会带给我们内心真正的平静,种草和拔草的过程只会助长欲望的膨胀,但这个欲望并不来自于我们本身,而是为了抵御他者的凝视。

比如我特别想买奔驰的一款车,我在纠结我是节衣缩食买了,还是换一款维护成本更低的车。但如果我问了自己这样问题,我就不想买了,因为奔驰并不是因为我喜欢,而是我希望去扮演一个看上去经济状况很好的人。

再比如,出门化妆,现在年纪大了,我已经很少在用正红色的口红了,因为我不希望别人看到我的第一眼,是把视觉集中在我某个单个的身体部位,再到整体。我也不再追求那种风很大的概念口红,什么富家千金、斩男色。

很多时候,某个东西,其实你并不是真的喜欢,而是因为我们觉得别人都要,如果我没有,就会比别人差。

2.去实现,而不是去模仿

目标是为了让我们把脑子里的东西变为现实,是去,实现,而不是去模仿。

比如你内心觉得情感很充沛,很复杂,我们要做的是用语言表达出来,而不是看到小说里有故事的人爱去酒吧,所以我们也去酒吧。

我们想要过有力量的,有自主性的生活,我就要先学着掌控自己的生活,而不是通过买什么东西,考研考公来获得自己的完整性。

但我们常常使用一种模仿的生活态度。

上学的时候,想玩家长说等上大学就好了。上大学想买什么东西,家长说你工作了可以自己挣钱卖,工作之后想自己做决策,他们又说等你结婚了有自己的家了你就可以自己做主了。这些“等”的背后传递着一种信念:

“你不能做什么,是因为你不配,你还不够资格。”

所以我们总是去模仿那些有资格自己做主、有资格获得幸福的人,是什么样子。从而把我想要什么,复杂成了我需要有什么资格,才可以开始努力去追求自己想要的东西。

很多人生活的不开心,不是因为达不到自己的目标,而是因为他本身没有目标,都是感觉。

3.目标的具体化

我们不如先问问自己,如果生活中的一切烦恼都消失了,你想要如何开始你的一天。

你可能会发现你想要的很简单,就是周末在家好好睡一觉,一份有意义的工作,一段非常健康的亲密关系。

而不是变得“有资格”做某事。

那我们的目标就会清晰很多,是如何让自己可以没有内疚感地在周末休息,而不是成为某个领导、考研成功之类的资格。

还有人生方向这种大目标,比如A的理想是当老师,那么他只要高考、考上一个大学,不管是985还是普通本科,他做的任何事情都是在往自己的目标上走的,他有清晰的,可能努力的方向,有衡量自己付出和回报的尺度,就不会那么内耗了。

但如果我们的目标是一种感觉,想要被爱,不希望被别人讨厌,对于失去话语权的担心,那么我们就没有实现的方向,也没有真正的动力。

爱自己就像谈恋爱,你喜欢别人,想和别人交朋友,第一步也是了解他。我们现在的行为就像在对爱的人说:

“死心吧!我根本就不会了解你!我只会命令你早睡,命令你努力。什么?你问我努力做什么?哪来那么多废话,你负责努力就对了”

那内心的自我也就懂了,就是装出一副很努力你的样子给你看。这不就像咱们小时候把手机放在作业本下面假装在学习一样吗。

转载自: https://mp.weixin.qq.com/s/JTBpNJxvCRveiA0smbMxRw

最后修改:2024 年 11 月 28 日
如果觉得我的文章对你有用,请随意赞赏